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 > 百姓生活 > 正文

镇江书写江苏教育现代化“镇江答卷”纪实

发布日期:2023/11/20 11:25:04 浏览:17

来源时间为:2023-11-20

金山网讯各项重要监测指标、各个学段育人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学业水平质量监测水平全省领先,高质量考核教育类指标全省第一,群众教育满意度全省第二……

省教育厅曾用“3个前所未有”进行评价——资源建设力度前所未有、教育改革深度前所未有、质量提升幅度前所未有。

11月14日,“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融媒体宣传活动走进镇江。过去30年,镇江按照“对标苏南、总体领先”的思路,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书写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镇江答卷”。

把发展质量贯穿推进教育现代化全过程

午休刚过,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就快乐地忙活起来,户外生态园场地上,有的孩子在画画,有的孩子在吹泡泡,有的孩子忙着喂兔子,还有的孩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1999年,幼儿园的课桌椅是秧田式布局,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孩子听讲。现在,孩子们从早晨入园开始,教育就在发生。无论是游戏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教学活动,都渗透了教育意图,而教育意图又是润物无声、自然而然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工作了25年的园长杨华俊感慨地说,一日生活皆课程,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30年,是镇江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形象重塑的30年,是乡村幼儿教育生态重构的30年。

这所典型的乡镇中心幼儿园遵循“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以“奔跑天地间”为核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开发课程资源、以资源改造教育内容、系统建构自然生活课程,演绎了幼儿园自然生活课程回归真自然、真生活的实践样态,让人们感受到镇江教育现代化30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成绩。

回顾30年发展历程,镇江教育始终聚焦“发展质量”这一核心,把质量内涵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黄科文表示,镇江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早在1995年,镇江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双基”历史性任务,按照“对标苏南、总体领先”的思路,向教育现代化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镇江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乡镇教育现代化;第二步,从本世纪初到“十三五”期间,与“苏锡常宁”同步开启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推进教育改革为主要任务,实现了县域和省域教育的现代化;第三步,进入“十四五”以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等的改革和建设,跨入了全方位教育现代化。

市财政局副局长孙明祥亮出一组充满说服力的数据:自“十二五”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约6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53所,进一步扩大了教育优质资源供给。

30年砥砺奋进,镇江教育进入到一个发展环境最好、质量提升最快、百姓受益最多的最佳历史机遇期,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水平也从“十二五”时期的全省第六,上升到“十三五”期间的全省第二。

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价值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教育公平作为重要的价值遵循,守好教育公平这一底线,全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我市通过规划引领、技术赋能、师资打造、加大投入等方式,切实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市在省内率先出台面向2035年的市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两大布局优化调整规划,完成“八校联动,三大工程”,建成省镇江中学附属初中、市特教中心新校区等一批新学校,改扩建了市江南学校、市第三中学等。

与此同时,有限的编制资源不断向教育倾斜。“全市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9万名左右,占事业编制总量约三分之一。”市委编办副主任汪涌表示,目前,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超出国家标准2400多名,还注重区域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考虑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生源数快速增长等带来的学校编制需求,创新开展教师编制市域统筹,分4次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调剂事业编制180名,专门用于保障中小学教学需求。

早在2011年,京口区成立6个小学教育共同体,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考核共进的格局。2013年,实施“名校办分校”的办学模式,发挥中山路小学等品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分校共同发展。2019年,组建中山路小学、市实验小学和红旗小学三大教育集团,在小学阶段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以“一体发展型”“共研共训型”“牵手协作型”等管理模式,把集团内的每一所学校培育成良性教育要素的孵化器。京口中学和第十中学分别加入“市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和“江南学校教育集团”,尝试跨区域合作办学,形成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聚焦区域特色,打造亮点工程。扬中市在全面均衡的基础上,坚持“一校一特色”的发展路径,打造了生态馆、国学馆、民俗文化体验馆等各类特色场馆,共建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编制《扬中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学地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打造“双减”背景下的“实学课堂”,33个核心团队分学科开展区域教研,率先发布线上作业监管平台,实现“实学”样态的“控作业总量、提作业质量”,招募课后服务志愿者并建立资源库,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目前,全市四星高中占比80以上,普惠园、优质园覆盖率90以上。建成“非常云课堂”全学段全学科开展网络助学活动,中小学智慧校园建成率100,创成省智慧校园示范校20所,占比居全省第一,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列全省第二。特殊教育实现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乡镇(街道)全覆盖。2021年全国公共教育服务质量监测,我市位列全国第二。

以改革加速度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满意度”

市中山路小学是“全国文明校园”“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双减示范创建校”。学校以“打造精品、争创一流”为目标,形成了羽毛球、击剑、跆拳道等特色教育课程,现为江苏省羽毛球训练基地、镇江市击剑队训练基地。近年来,学校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儿童适性发展,构建了常规课程、特色课程、兴趣课程3大类共114个课后服务主题课程,实现了“双减”时代校园可持续发展生态的新构建。

“我们努力拓展学习边界,让学习场景不止于教室,教育资源不止于书本。”市中山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陶静介绍,学校整合学校周边场馆资源,打开校内学习与校外场馆学习的衔接通道。“把学校打开,校园、家园、社区都是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课堂与场域按需延展,在大时空内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此外,学校还按照学生需求对课后服务课程进行全面升级,以激励的方式描摹儿童成长。

2021年,镇江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双减”省级试点城市,目前有17个案例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推广,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发展性评价改革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特色样本重点打造。

作为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发展实验区,我市学前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堪称“样本,形成了以政府举办为主、幼儿入园以公益普惠为主、办园质量以省优质园为主、经费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教师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的“五为主”发展模式。同时,该市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时代潮流中积极推进改革,以改革加速度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满意度”。

丹阳市强力推进两轮“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彻底打破绩效分配“大锅饭”、岗位设置“排排坐”等弊端,以硬性规定和激励政策共引导1000余名骨干教师从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激活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池春水”。以城区优质品牌学校领衔,组建覆盖所有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12个教育集团,以“资源共享、帮扶共建、质量共优、特色共显”为目标,组织“共研共培”活动2000余次,参与教师8万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30年来,镇江教育始终致力于推动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激发教育现代化的活力和动能。以改革解决教育现代化重大难题,以改革回应社会群众教育关切。“改革创新”取得了“三个突破”:执行性改革从点到面的突破,条件性改革从单一到多样的突破,政策性改革从补短板到创品牌的突破。

“当前,镇江教育进入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黄科文说,“我们努力以全方位教育现代化作为主要目标,宏观上要实现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效益的更协调发展,微观上要追求教育水平、教育效果、教育内涵的更优质发展,办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特约记者唐守伦记者祁山洪)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