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 > 企事业机关 > 正文

生态镇江:建设低碳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镇江江南化工

发布日期:2016/1/3 9:16:29 浏览:590

2020年镇江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要超过90

当低碳、绿色融入一座城市的血脉肌理,当这座城的企业都以减排、节能为发展的要务,当“低碳”已成为这里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连续两天的走访让记者发现,即将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举办“镇江日”的镇江城,已经把“低碳”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基因中,“建设低碳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完善“碳平台”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测碳排放

为了实现“生态立市”战略,镇江市不断优化完善以“碳平台”为基础,碳峰值、碳考核、碳评估和碳资产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碳管理体系。借助这一体系,一批像水泥厂、化工厂等高排放的重点企业被纳入监测。也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审批企业因为碳评估不过关被“消灭在萌芽中”。

在“碳平台”的建设中,镇江市成功利用“互联网 ”,对重点碳排放企业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

在镇江低碳展示馆,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镇江的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记者看到,48家年碳排放2.5万吨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重点企业被纳入监测,其中33家实现了物联网在线监测。而上午参观的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的数据赫然在目。当时,据鹤林水泥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盛新军称,该系统实时监测鹤林水泥的排放状况,具有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数据核算、数据汇总、数据展现及报告生成等功能,每5秒钟进行一次数据传送。“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实时监控这些企业的排放情况,对企业来说,系统也为他们提供了了解自己碳排放的机会,可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发展及时作出调整。”陪同参观的镇江官员介绍。

镇江提出的“2020年达到碳峰值”的目标,形成了镇江低碳发展的倒逼机制。去年2月,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办法”,规定今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应进行碳评估。

碳评估系统通过测算项目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以及降碳量等指标,并综合考虑能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领域的影响因素,设立8项关键性指标,科学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从低碳的角度综合评价项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红灯否决、黄灯碳补偿、绿灯放行,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产生。

2014年,镇江全市关闭化工企业61家、淘汰其他落后产能企业35家,2015年这两项数据可望分别达到57家、132家。

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转型“强身健骨”

同时,在产业升级中,镇江“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强身健骨”,既为环境减负,又为生态增值。

镇江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其中国家级开发区镇江新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丹阳、句容、丹徒经济开发区被列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

位于镇江新区的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草甘膦的“老字号”,企业多年来一直倡导循环经济理念。2013年,江南化工与隔路相望的江苏利洪硅材料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实现了重组后的“大循环”。具体而言,原江南化工年产5万吨草甘膦,产生的约5万吨氯甲烷废气,经过净化恰可用来生产有机硅单体;而优化和升级原利洪公司装置年产8万吨有机硅,副产的3万吨稀盐酸,在净化和提纯后又全部用于草甘膦生产。两大产业的副产废弃物,互为对方原材料,立足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生产,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去年一年,江南化工的循环经济账单显示,公司因此共节约17671万元。

通过资源利用循环生产,两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重组后双双提升。同时还有另一“效益增量”,便是环保。由于生产装置进行了改进优化,副产废弃物基本加以利用,企业的生产尾气完全得到集中处理,厂区基本无异味,化工企业的绿色循环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水泥行业历来被视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然而江苏鹤林水泥却因多年低碳发展努力,吃上了热腾腾的“节能红利饭”。走进鹤林厂区,粉尘丝毫不见,几个耸立的大锅炉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鹤林水泥为“变废为宝”引进的余热发电项目。据盛新军介绍,早在2010年,鹤林水泥就投资1.3亿元建设余热发电站。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电站发电供企业自用,形成了热资源的循环利用。随后,企业又在去年投入8000万元,上马电站二期项目。如今,余热发电站年可发电2亿千瓦时,可解决公司生产用电量的40,折算可节能6万吨的标准煤,扣除发电成本后,每年能为企业节约电费1亿元。

低碳、绿色植入市民生活渗入城市肌理

而随着近几年市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在市民中的广泛宣传,低碳、绿色已经如同一种基因,已经深深植入到镇江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每一处肌理中。

在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室外寒风凛冽,室内却温暖如春,然而,环顾校园,却不见一台空调。校长助理徐飞雷带记者走进阶梯教室、体育馆、教室,只见每一间屋子地面上,都有圆孔形小洞,“我们采用地下水循环系统,保证室内能冬暖夏凉。”这样的地源热泵设备,相较空调,减少了碳排放。

漫步在镇江街头,随处可见一辆辆公共自行车擦身而过,目前,镇江全市现有自行车站点487个,11790辆车,办卡量超过10万张,使用人次近200万。当地有关部门算了笔账,市民骑车公里数如折算成自驾车出行,相当于每年减耗汽油318万升,减排二氧化碳6624吨左右。

不仅如此,大力推进公交出现,15公里以内车票5毛钱,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市民广泛参与“变废为宝”活动……在镇江,低碳生活是全民生活方式,更是消费方式。

城市环境美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是镇江市民普遍的直观感受。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镇江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5;全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为240天,占全年65.9。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镇江行胜于言。低碳、生态已成镇江最具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发展优势。对于低碳镇江的发展蓝图,镇江市长朱晓明曾表示,“到2020年的时候,林木覆盖率要达到27,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地表水好于三类水的比例要超过8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要超过90。”

最新企事业机关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