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 > 镇江旅游 > 正文

金山湖畔妙高台

发布日期:2023/11/2 11:15:26 浏览:58

来源时间为:2023-10-07

《东坡金山访佛印图》图:陈水源摄

金山江天禅寺

金山妙高台

妙高台苏轼《水调歌头》石刻

文/陈水源

金秋时节,凉风送爽,金山湖畔,波光粼粼,慈寿塔倒影在湖光山色之中。我慕名来到镇江“三山名胜之首”、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山公园游玩。在金山寺门楼前,见上方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匾额,据传是康熙二十三年(1674年)秋,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南巡,十月二十六日御舟抵达京口。第二天一大早,康熙帝登临金山,因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故赐名“江天寺”,并御赐匾额“江天禅寺”。

依山而造金山寺

据《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又据《清一统志·镇江府》记载:“此山大江环绕,每风四起,势欲飞动,故南朝谓之浮玉。”浮玉山,亦省称“浮玉”,又名氐俘山、泽心山、伏牛山、龙游山、金鳌岭,即今镇江西北隅金山。浮玉山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高程43.7米,南朝(420年-589年)时谓之浮玉,素有“扬子江中一朵芙蓉”之称。唐时(618年-907年)以裴头陀(法海禅师)于江际获金,始名金山。

唐朝诗人张祜所作五言律诗《题润州金山寺》:“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当年张祜来到金山寺只过了一宿,就像超脱世俗离了人群。僧人乘船归来带着月色,龙出殿堂化为空中晓云。船行中流能见岸上树色,寺院钟声两岸都能耳闻。后来由于沧桑变迁,长江改道,清道光时始与江南岸连接。金山与陆地连成一片,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人们上金山不再登舟驾船,“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

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道场的发源地。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山与寺浑然一体,因而有“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说。江天禅寺即金山寺,最初是始建于四世纪前半叶东晋明帝时期(298年-325年)的泽心寺,历史上七度毁建,声誉日隆,代有高僧。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在寺内设水陆道场。南朝、唐朝时,寺名均叫金山寺。宋真宗年间(997年),因真宗梦游金山,便赐名为龙游寺。天禧五年(1021)复名金山寺,并沿袭至今。

说到金山寺,更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寺“开山始祖”法海禅师。据《金山寺志》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裴文德接受父命,在密印寺修行,住持灵佑禅师为其赐号‘法海’。剃度以后,其师灵佑禅师日日命其苦行,圆满得道后,为避俗讳,乃受师命,游历江西庐山等地,终至江苏镇江氐俘山的一片荒林中住锡禅修。”法海禅师俗名裴文德,河南济源裴村人,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他在氐俘山住锡禅修不久,由当地信众说明,乃知氐俘山中自己的驻地于东晋时曾建过名为泽心寺的道场。在密林的荒烟蔓草间,禅师居然寻获到已被毁坏的残佛,于是,法海禅师燃烧一根手指,誓愿重修道场,为众生树立伽蓝,重建寺院。传说在一次挖地基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镒(镒,古代重量单位),法海禅师将其上交,镇海军节度使将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敕令将黄金拨给寺院,修建寺院,并敕寺院名为“金山禅寺”。

佛印始建妙高台

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禅宗第十七代、云门宗第五世佛印禅师自庐山归宗寺来到金山寺任住持。佛印(1032年-1098年),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法名了元,饶州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人。据《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九》记载:“少年博览典故,洞明今古。志慕空宗,投师出家,试经得度。受具足戒后,即遍历参寻。入庐山开先寺善暹禅师法席,承天寺,又住镇江金山寺。凡九坐道场,四众倾向,名动朝野。神宗赐高丽磨衲、金钵,以旌其德;又赐号‘佛印禅师’,故世称佛印了元。”

佛印少时,曾于竹林寺读《大佛顶首楞严经》,遂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十九岁登临庐山,参访云门四世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禅师,师从云门四世延庆子荣,精究空宗。历住江州承天寺淮上斗方寺,江西庐山开先寺、归宗寺,镇江金山寺、焦山寺等知名古刹,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

佛印禅师住持金山寺后,延续着金山上缭绕的香火。但江南古城特殊的“梅雨”季节,又使他十分纠结,“湿了丛林”、“霉了经卷”,也纷扰着寺僧清幽的心境。只是,佛印毕竟是佛印,注定会在金山留下些许属于他的印迹。于是,在他和他弟子手中,妙高峰一寸寸地矮了下去。等金山上这座最高峰最终成为妙高台的时候,在金山这个不大的地方,也终于有了一块可以晒晒经卷的宝地。妙高台,又称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据《金山志》记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祐(1086年-1094年)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妙高台江水明如镜。”妙高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

金山在江中时,可以俯视四面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头劈开,分为两股,向东奔腾而去,气象万千。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天涯千万山,试向冈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每当梅雨季节一过,盛夏来临,佛印和他的弟子们就可以捧出一册册饱受“梅雨”之苦的经卷,于丽日晴天之下,除去古卷的湿气,也晴朗了寺僧的心情。这妙高峰后的妙高台,不仅成就了晒经台的故事,也留下了赏月绝佳处的美名。此后,妙高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的妙高台为1991年金山寺第八十一代方丈慈舟法师主持重建。

苏轼结缘传佳作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佛门大德多有交游,尤与金山佛印过往甚密,“有僧皆佛印,无客不东坡”传为禅林佳话。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年八月,亦尝登金山妙高台,应佛印了元之请,作诗《金山妙高台》:“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

宋代诗人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如今妙高台边的围墙上,正勒有苏轼的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妙高台东侧门洞墙上镶嵌着一块《东坡金山访佛印图》砖刻,此图是金山寺“周鼎、金山图、铜鼓、玉带”四宝之一,被称为金山寺镇山之宝。金山寺方丈心澄法师为其题字:“东坡金山访佛印图。佛印禅师北宋高僧,慕般若真空,遂潜心证悟。东坡居士乃一代文宗,诗词书画琴艺无不精通,法缘深厚,悟性甚高,颇能领会佛法妙谛。今重现斯图,以飨有缘大众,共参千年胜境。金山心澄谨识。”妙高台东南山腰有一楞伽台,又名苏经台,“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楞伽台是一座三重楼阁,傍山驳石,建筑奇巧,每登一级,均疑无去路却曲径通幽,站在楼上推窗远眺,碧空江流扑面而来,树影婆娑,古木参天,楼阁迂回,如入迷宫。相传,苏东坡晚年曾应佛印之托在此处写《楞伽经》。楞伽台中央有座玲珑的四面方亭,因亭内曾放置过苏东坡遗留下来的雪浪石而取名为“雪浪亭”。

最新镇江旅游
  • 招隐寺芝兰堂遭蚁蛀蚁防所派员上门灭杀05-16

    来源时间为:2024-04-08金山网讯日前,热心市民反映,南山风景区招隐寺仿古建筑“芝兰堂”遭受白蚁啃噬,为保护仿古建筑安全,建议相关……

  • 镇江金山处处自然美景步步是人文山水05-16

    提起镇江,脑海里搜索一下,它标志性的山水中金山以及那座被传颂已久的金山寺绝对是不可缺少的。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原名氐无山,又名金鳌岭,也称浮玉山,……

  • 江苏省镇江市发布1预警05-14

    来源时间为:2024-05-11句容市气象台2024年05月11日13时52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我市郭庄镇、华阳镇、黄梅街道、边城镇、后白镇、……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