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5-16
张玉书书法
清代《康熙字典》图:朱昌勤提供
文/朱昌勤
翻开距今300多年前的《康熙字典》,可见“总阅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玉书;经筵讲官文润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两位朝廷大臣,同时被当朝皇帝委以重任,编修一本书,历史上少见,凸显了这本书的重要,也体现了皇帝对两位大臣的信任。
张玉书是镇江历史名人,陈廷敬是与他关系密切的人物,两人几乎有着相似的科考、从政、辅佐皇帝的经历,康熙在位61年,重用他俩50年,直到病逝终老。两人又都是清代有名望的文化人,诗书俱佳。
张玉书(1642~1711年)、陈廷敬(1639~1712年)年龄相仿,皆少时聪慧。史志有载,张玉书年幼时个性端重,平时沉默寡言,但在学问上却能滔滔不绝。从小就接受进士父亲张九徵的严格教育,3岁启蒙,6岁写文,11岁时到县学考试,考中庠生第一名。16岁时,张玉书和哥哥张玉裁一同参加乡试,结果张玉书中举,哥哥名落孙山。四年后,20岁的张玉书进京赶考,考中二甲第十二名进士。陈廷敬同样早年聪慧,幼时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尚书》《仪礼》,14岁陈廷敬和父亲一同赴考府试,陈廷敬得了第一名做了秀才,父亲却落了榜。20岁陈廷敬中了举人,21岁中了进士。
年轻有为、满腹经纶的张玉书、陈廷敬几乎同时得到少年皇帝康熙的赏识。进士及第后,张玉书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升任翰林院编修。年少有为的张玉书在康熙帝身边既为友又为师。康熙帝每日学习,都请张玉书给他做起居注,向他请教古今知识,经常与他讨论国家大事,询问治国之道。陈廷敬进士及第后,也被选为庶吉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工作。之后经过三年磨练,凭借自己的资历,他升为了翰林院编修。顺治去世后,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由于康熙年幼无知,孝庄皇太后选中了才华出众的陈廷敬为帝师,从此陈廷敬与康熙帝如朋友如师生。清朝历史上能以这种职位为皇帝讲学的大臣仅有陈廷敬和张玉书两人而已。
康熙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期重用张玉书、陈廷敬,这与康熙爱才识才有关,也与两位大臣“勤政清廉”的为官之道密切关联。张玉书因学识渊博,曾被皇帝委派修纂多种书籍。同时张玉书还熟谙水利,数次视察河工,对治理黄河、运河建议颇多。1684年,张玉书出任刑部尚书。这一年,治河名臣靳辅被人诬告贪污,康熙帝先派大臣前去查证,但检查结果不实。为查出真相,康熙帝遂命张玉书深入调查,终于为靳辅洗脱了污名,还其清白。
陈廷敬同样是一位清勤能臣,史书《清史稿》记载了他“清勤”的实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授左都御史兼管户部钱法,疏请改官钱以杜私铸,免铜税便民采矿。定朝廷服制,禁奢靡之风。慎选督抚,以公心爱民勤政廉洁为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陈廷敬担任户部尚书时,朝廷因陈规陋习太多,在地方发生灾情时,不能及时落实赈灾政策,于是他提出改革方案,缩短赈灾流程。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陈廷敬发现州府的许多官员都是由督抚举荐而来。他建议,一旦发现这些官员贪赃枉法,举荐人应依法追责,这一举措有效抑制了贪腐。
张玉书、陈廷敬不仅为官有方,还是清代著名诗文家。张玉书有不少诗词留存于世,陈廷敬则有《午亭文编》《尊闻堂集》等诗文集流传至今。张玉书曾经在镇江作诗《北固》:“古桧祠堂久寂寥,净名遗筑倚山椒。槛前碑版留三国,树杪江声咽六朝……”陈廷敬虽不是镇江人也曾写过与镇江关联的诗,如《瓜洲渡江》:“天堑茫茫里,长风送小舟。地连沧海市,城压大江流。南北分岐处,关河第一洲。云山归路远,芳草欲相留。”两人诗歌风格相近,写景抒情俱佳。除写诗,张玉书、陈廷敬的书法,颇受时人推崇。
两位博学多才、深得朝廷信任的大臣,均在主持编修《康熙字典》时先后离世。1710年,康熙皇帝命张玉书主持,编纂规模空前的《康熙字典》。其间69岁的张玉书曾因太过劳累而身体不支。第二年张玉书陪同康熙帝到热河,在处理政务时突然昏倒,最终病逝于热河,享年70岁。张玉书病逝时,73岁的陈廷敬虽已退休,但还是被重新起用,担任《康熙字典》的编纂主持,1712年陈廷敬也病倒,于4月中旬病逝,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