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 > 资讯杂谈 > 正文

67岁“工科男”出《镇江方言大全》

发布日期:2016/3/10 3:20:49 浏览:2879



图为老许和他的新书,以及他随身三样宝贝。均为万凌云摄


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随身都带着铅笔头、橡皮,而藉此记录下的碎纸片有上万张之多。东南大学建筑工程管理毕业、镇江高级工程师许金龙,凭着一股“痴蛮劲”,浸淫“镇江方言”,硬是从一名“工科男”成功转型“文曲星”,在自己67岁之际,推出了一册28万字、“语惊”一方的《镇江方言大全》,成为镇江方言的一块“活化石”。
而此前,老许还在镇江当地电视台开栏目专讲“镇江方言”,此外,他还是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镇江方言老年男子发音人,他的“镇江话”发声被永久收录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19日,在镇江文旅集团焦山景区举办的“书香浮玉——名山古城有好书阅读推广”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精神矍铄的许金龙。

不惑“工科男”随身携带三样“宝贝”

1948年出生的许金龙是地地道道的镇江人,因为是东南大学毕业的资深“工科男”,老许至今还在从事建设工程的监理。但就是这名老“工科男”,老许还酷爱诗词、戏曲、人文、历史、地理,尤其热衷与江淮方言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说到何以会“痴迷”上“镇江方言”,老许说,镇江是一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镇江的文化和历史博大精深,而镇江话就是这些历时和文化的见证者、传承者和“活化石”。“方言中留驻着历史的年轮,镌刻着地理的印记,包融了当地的乡土文化”,他认为方言是维系一方水土文化的重要因素,“既不可输出,也不可复制,更不可再生。因此,传承、保护方言也是在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差不多还是在不惑之年,老许就有心来搜集镇江方言。这可是个浩大的工程,对于这一工程的“建设”,真的是“前不见古人”。于是,老许就开始从最原始、却也是最有效的第一步做起:记录小纸片。故此,在他的身上,有三样“宝贝”始终不离:铅笔头、小橡皮和碎纸片。
不能要圆珠笔或者钢笔甚至长铅笔,那样身上不好放,还容易丢;橡皮也不大,这样擦起来方便,因为有的方言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对应汉字,只能选择同音字,甚至还没有,最后就只能用拼音来替代,这样就需要反复擦拭;至于碎纸片,同样携带方便,掏出来就能用,不像本子,鼓鼓囊囊的中看不中用。

孙子留铅笔头20多年记下万张碎纸片

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只要跟“镇江方言”有关,不管是走路、吃饭还是走亲访友,老许就好像变戏法一般,三样“宝贝”马上掏出来,件件用得心应手。比较麻烦的就是睡觉,脑袋瓜子里想到了什么方言,马上爬起来开灯就写。老许告诉记者,有一次睡觉时突然想到了儿时的一句镇江方言“昆膀(形容人长的魁梧)”,他马上就开灯记在纸片上,还兴奋的半天睡不着!还有一次,梦中梦到了镇江话“欢睄(意为动作麻利、灵巧)”,他脚一蹬起来,脸都不洗,马上就记录下来。
再比如,老许的老伴、64岁的黄连娣有次教育孙子:“写字要好好写,不要‘希大六刚’的!”老许一听,这“希大六刚(意思做事马虎不认真)”可是标准的镇江话啊,他马上掏出碎纸片和铅笔头,准备记录下来,但却不知这四个字如何写。后再三琢磨、推敲,老许选定了“希大六刚”这四个既音准、又不生冷的字,而这句镇江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方言”,如何书写至此就有了“标准答案”,且已经被搜集进《镇江方言大全》中。
“现在孙子用剩下来的铅笔头,都舍不得摔,知道要留给爷爷,爷爷有大用场的。”黄连娣告诉记者,20多年下来,保守估计老许记录的碎纸片已经不下万张,黄连娣在家中最常见的就是老许撕纸片、扔纸片——前者撕来随身带;后者用后扔掉。
事实上,在碎纸片上记录还是第一步,回来之后,老许还要将这些“方言”誊抄到专门的本子上,慢慢搜集多了就要进行分类:名(称)词类、代词类、动词类、形容词类……等等,“那时烦神的不得了”,老许说。

62岁学电脑被称“迂大魔”却乐此不疲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10年,在他已经62岁的时候,老许决定开始学用电脑。“有了电脑,剪贴、归类、删除就方便多了”,而现在,老许的电脑已经使用的相当娴熟。
“如果我们镇江多几个人这样做,‘镇江方言’这张城市的名片,就会越擦越亮!”老许说,作为镇江人,一定要为镇江做点事,1000多年前,镇江先人讲什么?据称是讲吴语,但没有文字记载,怎么来查证?而现在“镇江方言”有了自己的文字记载,至少晓得镇江话是什么话,“即使100年之后,有了自己的文字,坚信‘镇江话’就不会消失!”
28万字,数万条的“镇江方言”,原本只有“言”、不见“字”和“形”,如今已经被辑录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镇江方言大全》中!“搜集镇江方言,就好像钓鱼一样,一旦滑掉了,就再也钓不到了!”昨天,面对记者,老许还兴奋的向记者展示了他随身的三件“宝贝”。
眼下,在老伴及家人的全力支持下,他还在不停“抢救”镇江方言这块“璞玉”,以至于很多人不解,认为他是“迂大魔(镇江话,意思迂夫子)”,老许为此也是尝尽了酸甜苦辣。但老许说,“镇江方言”让其其乐无穷,给了他极大的精神享受,他乐此不疲,并且还让他“大脑勤动,四肢不老”。

更令老许自豪的是,2011年1月,他以老年男子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江方言语音和视频采集。根据国家语委关于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语言资源调查和整理工作的要求,老许分别用镇江方言念读了1000个单字、1200个单词和50个句子,讲述了一则规定故事和一段20分钟的自编话题。此外,还与老年女子、青年男子、青年女子代表各演练了一段40分钟的自编对话,并且用地方普通话朗读了一段故事、两篇文章。采集圆满成功,老许还获得了到场专家的高度肯定和鼓励。
记者还了解到,老许记录的所有文字材料(原稿),目前已经被镇江市群众文化艺术馆永久收藏。通讯员陆志红张俊强扬子晚报记者万凌云

图为老许和他的新书,以及他随身三样宝贝。均为万凌云摄

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随身都带着铅笔头、橡皮,而藉此记录下的碎纸片有上万张之多。东南大学建筑工程管理毕业、镇江高级工程师许金龙,凭着一股“痴蛮劲”,浸淫“镇江方言”,硬是从一名“工科男”成功转型“文曲星”,在自己67岁之际,推出了一册28万字、“语惊”一方的《镇江方言大全》,成为镇江方言的一块“活化石”。

而此前,老许还在镇江当地电视台开栏目专讲“镇江方言”,此外,他还是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镇江方言老年男子发音人,他的“镇江话”发声被永久收录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19日,在镇江文旅集团焦山景区举办的“书香浮玉——名山古城有好书阅读推广”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精神矍铄的许金龙。

不惑“工科男”随身携带三样“宝贝”

1948年出生的许金龙是地地道道的镇江人,因为是东南大学毕业的资深“工科男”,老许至今还在从事建设工程的监理。但就是这名老“工科男”,老许还酷爱诗词、戏曲、人文、历史、地理,尤其热衷与江淮方言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说到何以会“痴迷”上“镇江方言”,老许说,镇江是一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镇江的文化和历史博大精深,而镇江话就是这些历时和文化的见证者、传承者和“活化石”。“方言中留驻着历史的年轮,镌刻着地理的印记,包融了当地的乡土文化”,他认为方言是维系一方水土文化的重要因素,“既不可输出,也不可复制,更不可再生。因此,传承、保护方言也是在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差不多还是在不惑之年,老许就有心来搜集镇江方言。这可是个浩大的工程,对于这一工程的“建设”,真的是“前不见古人”。于是,老许就开始从最原始、却也是最有效的第一步做起:记录小纸片。故此,在他的身上,有三样“宝贝”始终不离:铅笔头、小橡皮和碎纸片。

不能要圆珠笔或者钢笔甚至长铅笔,那样身上不好放,还容易丢;橡皮也不大,这样擦起来方便,因为有的方言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对应汉字,只能选择同音字,甚至还没有,最后就只能用拼音来替代,这样就需要反复擦拭;至于碎纸片,同样携带方便,掏出来就能用,不像本子,鼓鼓囊囊的中看不中用。

孙子留铅笔头20多年记下万张碎纸片

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只要跟“镇江方言”有关,不管是走路、吃饭还是走亲访友,老许就好像变戏法一般,三样“宝贝”马上掏出来,件件用得心应手。比较麻烦的就是睡觉,脑袋瓜子里想到了什么方言,马上爬起来开灯就写。老许告诉记者,有一次睡觉时突然想到了儿时的一句镇江方言“昆膀(形容人长的魁梧)”,他马上就开灯记在纸片上,还兴奋的半天睡不着!还有一次,梦中梦到了镇江话“欢睄(意为动作麻利、灵巧)”,他脚一蹬起来,脸都不洗,马上就记录下来。

再比如,老许的老伴、64岁的黄连娣有次教育孙子:“写字要好好写,不要‘希大六刚’的!”老许一听,这“希大六刚(意思做事马虎不认真)”可是标准的镇江话啊,他马上掏出碎纸片和铅笔头,准备记录下来,但却不知这四个字如何写。后再三琢磨、推敲,老许选定了“希大六刚”这四个既音准、又不生冷的字,而这句镇江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方言”,如何书写至此就有了“标准答案”,且已经被搜集进《镇江方言大全》中。

“现在孙子用剩下来的铅笔头,都舍不得摔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