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 > 企事业机关 > 正文

荟萃京润灵秀谱写育人华章

发布日期:2018/3/3 12:02:38 浏览:942

来源时间为:2018-03-03

江苏省镇江中学

江苏省镇江中学

全国第六届物理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江苏省镇江中学

快乐实验

江苏省镇江中学

合作学习

江苏省镇江中学

升旗仪式

江苏省镇江中学

魅力校园

沐浴着千年的氤氲智慧,风雨兼程走过了120周年的江苏省镇江中学,崛起于古老文明的江左沃土,吮吸着吴楚文化的滋生厚养,学术氛围、文化积淀、办学特色浓郁醇厚。近代学者、家柳诒徵,近代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著名生物学家薛德焴,著名词曲学家、敦煌学家任中敏,著名教育家王俊声、曹书田、沈亦珍,家和教育家、中国会计界一代宗师潘序伦,镇江筹划建党第一人陈景福等曾在镇江中学任校长或教师。蒋南翔、李崇淮、吕澂、周有光、吴良镛、戴伯韬、邹仁鋆、严加安、于渌、汪洋、于漪等曾在镇江中学就读。镇江中学以“人才渊薮、桃李芬芳”饮誉大江南北。

院本南泠源远流长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南齐时就有学者讲学授徒,历史上第一个书院始于南宋(1248年),是北固山西麓凤凰池畔的淮海书院。镇江中学以1892年(清十八年)镇江知府王仁堪创办的南泠学舍(书院)为源头,“是古润最高学府,选天下有数人才”。1903年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办学堂,南泠书院即改为镇江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镇江府中学堂改称府属四县公立中学。

1914年改为江苏省立第六中学。1927年国民政府试行“行政大学区制”。江苏省立第六中学与江苏省第九师范合并成立第四区镇江中学。后又更名为区镇江中学、中央大学区镇江中学,学校设有普通科、师范科,学制三三制,即为初中三年,师范与高中同为三年。1929年9月改为江苏省立镇江中学。1935年江苏省立中学迁镇,改为江苏省立镇江中学,镇江中学与当时省立上海中学同称为江苏两大中学。1937年冬,日寇入侵,镇江沦陷,校舍和一切设备悉数毁于战火,荡然无存。部分师生分别于上海租界、安徽屯溪短期办学,不久即停办。抗日胜利后,1946年2月复校于现址镇江七里甸,同时,1944年在镇江成立的江苏省第十中学部分师生也并入镇江中学。解放初期,学校属苏南行政区,学校更名为苏南镇江中学。195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学校改名为江苏省镇江中学。

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14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6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18所示范中学之一。1980年被重新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2年学校通过了省教委的省重点中学检查验收,被列为中国中学名校。2001年首批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省级验收,2004年首批转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民族精神激励人心

江苏省镇江中学在120年的传承和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个世纪初,先生在镇江演说时留题“敬教养德”勉励镇江中学学生。我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学家、唐代音乐文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任中敏(别号半塘)先生于1931年任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校长时,面对民族危亡的灾难,把自己亲身参加“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情和师生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精神熔铸在一起,提出了“一切为民族”的镇江中学校训,激励了一代代镇中人为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而不懈奋斗。

青年运动的领袖、“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2届校友蒋南翔,1932年考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起草的“一二九”宣言,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产生重要影响,为唤起全国爱国学生奋起抗日救亡作出了很大贡献。

抗战时期,镇中学子在“一切为民族”的校训激发和鼓舞下,时刻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中,用自己的聪敏才智和辛勤汗水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创建者、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即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九十高龄的吴老先生不久前在谈及省镇中时记忆犹新,他对镇中校训所弘扬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和良好的教育传统对年轻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对当时省镇中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校风赞叹不已,对当时的镇中校长沈亦珍先生和当时的老师充满感激之情。1947届校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深情地感慨:“母校‘一切为民族’校训,融入莘莘学子血液,成为立身处世之本。”

世纪承载续写华章

岁月如歌,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21世纪以后,省镇中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镇江中学上下齐心,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努力工作,顺利实现了江苏省四星高中的转评工作,2004年7月又强强联合,完成了原镇江四中高中部与镇中两校的整合。1946届校友、原国家领导人数次回到母校,并题写了“园丁勤耕耘,桃李满天下”的题词,勉励师生再接再厉,创造新的辉煌。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倡导“创新改变一切,一切皆有可能”学校精神,将“做有品位的教师,办有品位的学校,培养有深厚文化教养的现代中国人”作为办学追求,以“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为方略,努力打造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群体,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力和办学品位不断提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加强学生引领,提高全面素质

学校确立了“培养有深厚文化教养的现代中国人”这个总的培养目标。强调把文化教养、现代品质和民族内涵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制订并执行“德育工作层递性目标实施方案”。把高中三年的德育目标要求细化到每个年级和每个学期,形成了层递性、系列化的管理和教育体系。把习惯养成和精神铸造贯穿始终,循着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教育管理系列开展德育,努力使每个学生成长为一个遵守规范、有良好习惯的“文明高中生”,一个文质彬彬、有文化涵养的“谦谦君子”,一个有着伟大理想、健康心理的“积极进取者”。

坚持“管教并重”、“双管齐下”的策略。学校把日常管理分为六类十二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常抓不懈。每学期都有管理的重点和新要求。着力营造安全校园、卫生校园、优雅校园和书香校园。学校三年一个周期的教育系列:文明礼仪、交际方式、传统美德、东西方文化比较、学习方法、法律素养等。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主题班会、家长学校培训、社会实践内容等,已形成体系。春风化雨般的教育铸造了人的精神品格,管理的内容也逐步内化为了人的素质。

优化管教的途径和方法。学校成功实行了“全员育人制度”和“三心工程”。“全员育人制”就是“成长导师制”。每位任课老师都有教书育人的任务,都带几个所教班级的学生,规定教育内容、辅导方向,并把三年一贯的教育和学生的表现如实地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大大减缓了班主任的压力,也形成了育人的强大合力。“学校育人,德育为先,以人为本,文化关怀”,管理和教育始终在“关怀”中进行,在品味中提升,使校园成为师生的“温馨家园”,使每个学生都怀揣一片“阳光心态”。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幸福感知

镇江中学秉承“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原则,坚持师资建设的三个理念:“教师第一”的理念。一切为了教师的劳动和创造,没有教师的劳动和创造,就不能建成一所好学校,也就没有了学生的优质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校长的职责是让每位教师成功,让每位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这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教师的能力提高必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要让每个教师会教书,能育人,他们应该有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也要有每年的个人发展计划,促进他们在教书育人中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成长。

学校还大力做好教师发展的各项工作,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增加名特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广纳八方人才,目前210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108人,中学一级职称教师82人,中高级教师占科任教师达90,江苏省特级教师4人、江苏省“333新世纪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6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14人,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4人,奥赛金牌教练员15人。名特优教师多项指标在镇江大市名列第一或前茅。学校还积极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舞台。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省内外数十所中学学习治校方略和教育经验,邀请名校名师来学校传经送宝。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作用和备课组群体研究的巨大效应,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坚持走科研兴校、教科研带动的内涵发展之路。2000年至今,由镇中教师参编教材、独立编著并正式出版的教辅资料和教学参考资料,就有500余册;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700余篇;近3年来,学校有58位教师在省市级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和省市级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处于镇江大市第一。重视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后备人员人人都有个人成长计划和详细的个人发展目标,增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感,提升了教师教育生命的质量。

加强管理研究,提高管理效益

镇江中学坚持“创新改变一切、一切皆有可能”的新的学校精神,打造有品位的学校,以扎实有效的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提高年级部管理的执行力和教师的创造力。年级部既是一个管理机构又是一个执行部门,由分管副校长、政教副主任、教务副主任和2个年级部长组成,副校长就是一个分校校长,他们都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当家做主精神和经营一个学校的重大责任,三级干部走进了一个办公室。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直接传达和快速执行校长室、政教处和教务处的指示和任务,准确有力;2007年暑假,镇江市教育局专门召开会议,肯定和推广了学校的做法。随着老校改造、两校整合和深化改革,全校教师没有角色之分,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即让学校更美丽、把学校做强做大。校园里散发的是上进之气,滋生的是爱校之心,增加的是拼搏之劲。

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确保其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理念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

[1] [2]  下一页

最新企事业机关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