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 > 镇江旅游 > 正文

柳诒徵的《劬堂诗录》

发布日期:2016/6/27 0:48:47 浏览:706

文/柳骏

柳诒徵先生字翼谋,晚号劬堂,其所著作皆以“劬堂”尊号。2014年秋,柳曾兴先生将祖父柳诒徵的《劬堂诗录》全套七卷八册送到镇江

现存《劬堂诗录》共七卷八册,汇集诗词1620余首,约10.4万字,汇集了先生自1912一1951年间的诗作。

1950年柳诒徵先生在写给女儿柳定生的信中述:“我想得一机会将诗文整理好就算完事。”先生亲笔抄写,分卷立目,在去世前完成整理工作,是先生在世留下的最后著作。定稿的《劬堂诗录》却出版未果,直至2013年,先生的第三代人孙子柳曾兴和外孙章氏兄妹商定谋求出版工作。目前,这本《劬堂诗录》已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给予大力支持,重新整理校勘,古体诗断句加标点,统一古今用字差异,完成付印样书,即将出版发行。

《劬堂诗录》中的镇江情怀

柳诒徵祖居镇江,是京江柳氏族长。每年的清明、冬至都会回镇主持祭祖。每次回乡,都不忘登山临水,会见亲友,吟诗酬唱,抒发怀乡思古之幽情。《诗录》的第一首以焦山开篇,直至1951年最后一次回镇江,还重游焦山,可见他一辈子心系镇江。现简摘数句以共赏。

“白门四稔同晨夕,明月清秋付等闲。别梦已拼沈陆海,胜游偏补踏名山。钟鱼遥夜尘根净,江汉廻澜战血殷。为语诸儒能载酒,重阳风雨叩松关。”——《诗录》第一首1912年《偕萧山任祖棻金坛朱桂舫游焦山夜宿自然庵》

“万喙喧朝市,兹山自寂寥。径荒狼怖客,石仆树为桥。种药宜僧健,寻泉识寺遥。悠悠林壑美,从古逊金貂。”——1913年《游招隐寺

“竹笋刀鱼寒食节,江南辜负远游人。”——《口号》

“故里名山如旧雨,矧追胜侣涤征尘。”——1921年《偕张仲书马贡芳诸子游焦山作》

“一螺浮物表,古鲞与年新。鼎鼎犹三诏,萋萋阅万尘。花涵烟屐醉,欧织雨帆春。饱虾蜗庐底,焦光故可人。”——《焦山作》

“长江天堑控昇州,独秀焦岩不厌游。坐拥翠屏看斗绝,下临银浦挟云流。”——《四月初三日松廖阁》

“枇杷叶底支藤枕,消受松廖一味凉。极浦疏灯飘蚧舍,闲房清磬接渔榔。”——《焦岩晚泳》

1901年,时年22岁的柳诒徵离镇去南京工作,但对镇江念念不忘。诗中多次出现镇江的街巷景点、老地名,“第一楼街访耆旧”、“门望西营重,游纵北固宗”、“举室羁栖纱帽巷,旧游怅望网巾桥”、“八公草木廿入金”等等。甚而第一楼街外祖父家门上的紫藤、凌霄花,后院的竹子、腊梅、杏树等都在诗中多次提及。

先生周游大半中国,见景生情,以景对比,如游招隐寺,相比南京栖霞山红叶,先生结论:“红叶之胜招隐为最,诗以记之”。诗长665字,详述南山历史文化与景色绝配,自言此诗为“吾行绘此南山秋晚图”,诗景相融,读诗如见画。

抗战期间,先生身处异乡,念念不忘故乡。“国步危如卵,民生贱逊毛。何知趋武汉,谁肯守金焦?”“万里家山渺天未,南郊谁更访诗魂。城高铁瓮家何许,鼎定金陵数讵穷。”“入城年市迎车盛,猛忆乡山欲断肠。”“梦魂终接金焦景,其气期迥日月光。”“频年客路飘零惯,但听乡音即当归”。

1951年10月7日先生最后一次回镇江,畅游三山写道:“南濡煮茗快晴天,游遍三山并焕然。七十几回重九日,登高第一是今年。”

用诗记录民国初期历史事件

《劬堂诗录》中有不少长篇叙事诗,字数达数百乃至上千字。

先生著诗文一直遵守母训:“做诗文不可好发牢骚,专说苦话,以及攻讦他人,触犯忌讳等”。要将诗文看作:“略抒胸臆,等于平常谈话”。因此先生的诗多平抒直述,记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十分具体生动,成为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史料。

卷2第10页《七月廿二日记事》记录的是1912年苏州兵变的实况。其时民国初建,省府暂设苏州,先生任镇江临时议会议员。为恢复镇江米市,奔走省府苏州,巧遇苏州有兵变,“惊霆一震山楼摇,万弹腾跃如怒潮。老米仓畔神鬼号,丰隆力挟秋阳骄”.“达官骇汗驱车逃,市民敚魄忘覆巢”、“参谋束手市长忧,警卫但观铜冠翘”。全诗226字,叙述兵变战祸的过程,是了解民国政权经历的很好素材。

卷1第45页《白门行》是先生的一首自传体的长叙事诗。记录了先生从1901年到南京江楚编译局工作,直至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潮,先生痛学府拜倒于钱神,辞去教职的过程。1120字,先生巧妙地应用音韵加注脚,将近32人嵌写入诗中,阐明他们的政治、学术活动。

最新镇江旅游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