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 > 资讯杂谈 > 正文

闲话镇江人的“住”

发布日期:2024/3/28 13:10:03 浏览:9

来源时间为:2023-09-15

□于锡强

昔日你若站在伯先公园山上鸟瞰老城区,会看到大片大片黑瓦覆盖屋顶的房子鳞次栉比,具有江南民居特点的四合院、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那就是近代镇江市民赖以休养生息的居所。在镇江人的生活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老镇江的民居根据居住者经济收入及贫富状况的悬殊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居住的私家花园、西式洋房及富商大贾居住的深宅大院:如宋朝丞相刁约建造位于丁家巷内的住宅(名藏春坞),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定居地和《梦溪笔谈》成书处在今梦溪园巷建造的“梦溪园”,还有宋朝丞相陈升之在清风桥南边的宅园等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私家花园,也是镇江私家花园中的精品,园中有园,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一应俱全,华丽幽静景观甚佳而有品位。

名流富户的花园豪宅

清末民初镇江成为通商口岸,由于民族资本的兴盛建造私家花园的多为实业家、银行家以及有钱的商人,如上海盐业银行经理倪运甫所建位于双井路少年之家、青年宫一带的倪家花园;被南通实业家张謇称为亳县二郭的郭礼征(大照电灯公司总经理)在其住所所建的郭家花园,其弟郭霄庭所建的位于解放路,现花园大酒店所在地的同茂花园等也都有相当规模的私家花园;还有当地乡绅张琴夫在老火车站北面所建的琴园也十分典雅别致;那时西风渐进出现了不少漂亮的西式建筑和中西合璧的建筑。如为纪念创办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唐儒箴在健康路东端所建的“箴庐”;镇江名人赵棣华、李韧哉、严惠宇在健康路南侧所建的三座私人别墅被称为大康新村;还有民国时期本邑教育界知名人士赵吉士、张海澄、法度、包明叔4人所建造的宅院取名为尚友新村等。

富商大户居住的豪宅是传统江南民居围起的院落格局,住宅的外部装饰是砖雕和石雕,内部的装饰则用木雕,大门的门框一般用青砖砌成,上有青砖门楼,门楼上的砖雕制作精美。富商的门楼多为双角翘起的小挑檐,两头翘起形似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据说砖雕最初是道士的镇符,用来驱魔避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便用精美的砖雕来装饰门楼,不仅有象征招财进宝的元宝,那翘起的檐头还寓意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还有雕刻花、鸟、鱼、虫的,两边墙上的装饰砖雕都与建筑浑然一体,黑漆大宅门的门扇为厚实的实心木门,门上有铜制或铁制的门环一对,厚重的黑漆大门加上金属门环给豪宅增添了几分庄重,在门框两侧放置一对小石狮子或一对门墩,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门墩也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大门内设有砖刻雕花的照壁墙(影壁墙),进入后便是六扇3.5米高的杉木屏门,堂屋与天井之间是六扇窗门,窗门下半段是雕花木板,上半段用细木条拼成各种纹路如斜方格、灯笼框等的花格木窗,楼上则用木板作檐墙,花格木窗作缀,精细美观实用。

住宅内有大小不等的庭院,院内花香草绿环境幽雅。住宅的布局多是三间两厢(包括明三暗四、明三暗五)从前到后一宅数进,每进各有用途,房屋一侧有火巷相连,而外墙一般都比较高大厚实,青灰勾缝青砖围起的深宅大院,山墙和后檐都不开窗外观平直工整,山墙顶端是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既可防风、防火,看上去又是那么的自然质朴无华。

平民拥挤的住房

老镇江大量存在的是一般平民居住的街巷房子,那就要简陋得多,低矮拥挤狭小,也算是江南民居四合院的式样,如老城区大西路、中华路两边街巷及五条街、南门大街、正东路周边等处的房屋,这些街巷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弯弯曲曲,巷连着巷,巷通着巷,大巷里面套着小巷。这些纵横弯曲的街巷里遍布着大量的普通民居,基本结构还是三间两厢天井庭院式。大多是坐北朝南,从大门进入住宅便是天井,旧时有的人家天井里还砌个小花台,天井的两边是厢房,正面是堂屋,堂屋两边是正房,这就是通常说的三间两厢。

堂屋的地面通常铺的是箩底砖,考究的富户在地面先铺一层石灰,撒上细沙再将钵子倒置其上,在钵子的缝隙间填满细沙,然后再铺箩底砖,这样可以保持地面干燥。房间内则用杉木地板,墙有板壁,外墙大多是斗子墙。

平民百姓居住的街巷里,不经意间就有一扇古朴的黑色木门。门后面往往是一个精致的院落,有些声名远扬的名人故居也坐落在烟火从容的生活里,还有闻名遐迩的商贾名流或在街巷中立脚或与民居为邻。临街也有连家店,如烟纸店、火面店、豆腐店、裁缝店、理发店等方便了居民生活。

每天天刚蒙蒙亮,宁静的街巷被一声“倒马桶喽”吼叫声惊醒,门户洞开每家拎出一只只马桶放至门前,随后劈木柴引火生煤球炉,霎时巷子里烟雾弥漫,倒马桶车过后,烟雾中“哗啦啦啦”刷马桶声响此起彼落。而每到炎热的夏天,当路灯亮起时,因住房拥挤,屋内太热,小巷已经坐满了乘凉的人群,有人早早将门板、躺椅、长凳排成一溜,男女老幼短裤赤膊背心全没了顾忌,共同享受着穿堂风的凉爽,有的在路灯下打牌下棋;有的听老人讲古;有的在拉家常,孩子们玩兴过后仰身躺下,面对满天的繁星,打着“呼噜”迎晨曦……

通常的情况下,有巷就有井,那时大多居民家中没装自来水,人们在此淘米、洗菜、相聚。到了夏天人们还拎水回家拖地板或冲天井,以此来降低没有空调老屋的温度。那磨勒出道道伤痕的井栏及布满苔藓的井台,成为小巷的信息发布中心。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革、人口的增加,许多家庭挤在不到20平方的房子里,住房拥挤的矛盾日益突出,街巷民居的格局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门牌的住所由一家一户到一家几户最后发展到几家几户同住一扇门里,内部空间不断压缩,天井、大院里建起了披屋,房间里搭起了阁楼,堂屋中间用屏门隔起来两户人家相安无事共处一个房顶下,入夜鼾声相闻却又各行其是。随着“50后”“60后”一天天长大住房愈加拥挤。

简陋的棚户

新中国成立前,沿着古运河边及城内山冈下、荒地、废墟等处搭建的形形色色的棚户,多为芦材棚、茅草房、滚地龙等,用毛竹做架子,芦笆糊上泥巴或用土坯作墙,覆盖芦席作顶苫上稻草,没有窗户,只挂条草帘当门,这样的简陋棚屋,居住者无心亦无力考虑什么美观雅致,只求有个挡风遮雨的住所。屋主不少是外地农民,有的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有的因灾荒而背井离乡,更多的因贫困而来城市谋生,大多为扛大包的码头工人,拉黄包车踏三轮车及靠修洋伞、补套鞋、卖蛇药、摆菜摊挣钱糊口的劳动人民,棚户区一入夜乌灯瞎火,屋里点起油灯灯花如豆,没有一条人工铺砌的道路,没有市政下水道,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乱飞……他们赖以生存的简陋棚户在镇江民居史上留下了斑斑血泪。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盖了一批批职工宿舍,但远未能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步伐加快,惠及民生的安居工程强力推进,一幢幢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且设施齐全,人们告别了街巷生活搬进了宽敞的新居,安居乐业的愿景得以实现。

最新资讯杂谈
  • “名人故居的智慧与力量”04-23

    来源时间为:2023-05-265月25日,以“名人故居的智慧与力量”为主题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博物馆召开。镇江市政协副……

  • 车管所查获非法改装教练车04-22

    来源时间为:2024-03-27金山网讯3月26日,市交警支队车管所查验员在办理教练车转让登记业务时,发现一辆教练车私自“油改气”,车管……

  • 人才资讯速递(第79期)04-22

    ·近日,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发布,将引进国际一流孵化人才,依托转化经验丰富的科学家、跨学科交叉人才、科技创投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连续成功创业者和具有……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