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 > 资讯杂谈 > 正文

好新闻,无止境

发布日期:2024/4/11 14:30:05 浏览:15

来源时间为:2023-11-28

这座低调的江南小城,因何被称“天下第一江山”?

中国自驾地理

2023-11-2808:40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艺旅文化-

江南,尤其是江苏的江南区域,在世人的印象中总是温婉平和的:

桨声灯影里,烟柳拂画桥。轻歌曼舞、吴侬软语似乎是这里的主基调;单论地理形势,阴柔的水也远比刚健的山占有更多位置。

镇江金山寺,图源@Veer图库

(请横屏观看)

但就在大江以南的江苏,有这样一座特立独行的城。其古典时期的中心与最出众的形象都在于山,与城市相依的水系是磅礴的大江和伟大的运河,其在历史与文学上留下的形象也常伴着金戈铁马、气壮山河。

镇江,一座永不屈服的城市。从最初的山城堡垒到枕江拥河的东南大城,它以最昂扬奋进的姿态,成就了“天下第一江山”。

山河相依

从古都南京,沿长江而下不到一百公里,便是镇江。

镇江在长江以南,又是江南诸城中最靠北的一座。雄踞在长江一道弯里,滔滔江水便成为镇江人的日常,古今风流说不尽。

鱼米之乡,三山镇江。人们来到这里,登上郁郁葱葱的山顶,眺望滚滚长江从脚下奔流东去,登高临胜之感油然而生。

北固山,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西接南京,北望扬州,与两大古都密切呼应,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车马商贾,迎头照面,碰撞交流,成就了镇江交通要道的底色。

正因有着突出的战略地位,镇江城的起点就始于军事。

据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治所由吴(今苏州)迁于京口(今镇江)并“筑京城”,城“周回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壁,号铁瓮城”。

这座铁瓮城,就位于今天镇江市区的北固山前峰(即南峰)上,“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艰险难攻。

北固山自南向北分前、中、后三峰

图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相应的,全城既在山上,注定规模不会很大,据顾野王《舆地志》记载其周长不过六百三十步,开有南、西二门。

现在的铁瓮城旧址北部为烈士陵园,南部湮为民居,但城垣旧址仍多有隆起,整体格局依然清晰,经过南门等处的考古发掘,确认在六朝时期铁瓮城就已在夯土墙内外包砖加强防御,是目前国内已确认最早的砖城墙,“铁瓮”之名并非自吹自擂。

铁瓮城南垣六朝时期包砖墙(东-西)

截图自铁瓮城考古队

江苏镇江市铁瓮城遗址发掘简报》

随着南方的发展,镇江城也越发繁荣,人口增多、聚落扩张,原本只用于军事防御的山城要塞就显得小且拥堵,于是此后的镇江城迎来了四轮扩张:

先是东晋时向东加筑大城,与铁瓮城共同成为新设的晋陵郡、南徐州等处治所。

隋唐时得名润州,城址也依然以铁瓮城为中心,先筑东西夹城,晚唐又大规模展筑罗城,将古运河都完全囊入城中。

铁瓮城国保碑,图源@新华日报

唐罗城在宋代沿用,后又年久失修而废。朱元璋开创大明帝国后,定都南京,对镇江府城加强防守,护卫南京。明代的城池,虽比起唐宋收缩了不少,但将大运河完全利用为护城河,防御强度显著提升。

经历数朝,镇江的城市范围与城址轮廓都变了不少,但有一点却保持不变——那就是最初建造的铁瓮城,一直被沿用为大城之内的子城、府衙,掌控全府的统治中心始终都在山上,在整座城市的起始之地。

走到今日的铁瓮城旧址,镇江城的历史中轴依然一目了然:

名为青云门大街的道路笔直通往山巅,昔日的府衙如今成了烈士安眠之处,向前俯瞰依旧繁忙的镇江主城,向后通过逶迤的“龙脊”土脉直通北固山,将大江、青山与城市连为密切的一体。

金山湖仰看北固山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朱旭东

一直陪伴镇江城的还有大运河,在铁瓮城初建之时,“京口”之名就有把守运河之口的寓意,隋代将大运河南北贯通后,镇江城也从江南运河的起点升格为大运河与长江航线的交通转运枢纽。

大运河汇通南北,乃是山河社稷之根本,滋养了沿线无数人家,镇江段的大运河更是东通吴会、控守江南之要冲,形成“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之漕运黄金水道胜景。

唐宋大运河在罗城之内为穿城市河,明清则为守护古城的护城河,河与城的位置关系有所变化,但一直是“民居商肆夹渠而列”,养育了新河街、小河街等市井人居,码头、商铺、会馆纷纷在河岸立起,大军粮仓、京口大闸等遗迹仍在平静叙述往日辉煌。

展厅中的“铁瓮城明清道路”

图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三山浮玉

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为仙人居所,秦皇汉武等无数帝王心向往之,最终都只是幻梦一场,西湖、昆明湖等水中人工堆的三岛,体现的便是人们对“水中三山”这一意象的向往。

而在镇江城,无需费力堆叠,在长江之上就有三山存在——焦山、北固、金山,天然就拥有了传说中的仙境之景。

镇江三山各领风骚,焦山仍在水中可泛舟来往,北固山与铁瓮城相连担江防要任。

金山寺,图源@Veer图库

有着“浮玉”之名的金山,因白娘子的故事最为出名,可惜其风貌和古迹的改变也是最令人遗憾的。康乾南巡时,金山还独立江中,可如今已完全登陆,风姿大减;以江天为名的禅寺与慈寿宝塔也在百年内连续遭火,经过重现仍是难回盛况。

论古迹保存,北固山与焦山就幸运许多,北固山上还有全城最古老的建筑物甘露寺铁塔,始建于唐宝历元年,现存为宋熙宁间遗物——铁塔作为铸造物件,年代毕竟比木构明朗的多。

现铁塔残损严重,宋代原物仅基座与一二两层,三四层为明代补上,但塔身装饰依然精美:八面均有图案,飞天翩然生动,仿木斗拱细节可贵。

北固山卫公塔(铁塔)

图源/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

北固山有着“英雄山”之名,孙刘联姻在这里见证,南朝梁武帝登临其上,题书盛赞“天下第一江山”。苏轼、沈括、米芾、陆游、辛弃疾等也都到访于此,留下许多传颂千古的名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如今,往事无言,镌刻在山上的北固楼与千秋亭,正如其山体北面为江水冲刷形成的崖壁——壁立千仞,刚健顽强。

焦山瘗鹤铭,图源@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

焦山亦可称为英雄之山,山顶与山麓的炮台都残损严重,只有一围残垣土基。论外观,这样的遗迹是破败的,却有力地证实了焦山和北固一样,既是江城胜景,更是力战勇士,抗倭、抗英、抗日的硝烟早已散去,忠魂依然未离开江东。

炮台与碑林、摩崖算是焦山最知名的三景,碑林凭着“天下大字之祖”的瘗鹤铭与江南第一唐石的魏法师碑已足够不朽,还有上百碑刻罗列着石刻的史诗,既留足了镇江自身历史记忆的残页,也镌下了历朝往来旅客的美好瞬间。

相比起来,焦山定慧禅寺,明明该算是山上地位最重、堪称核心的建筑群,大殿本身也是明代初年的遗迹,作为古迹的存在感就弱了许多。

定慧寺大雄宝殿

图源@镇江市焦山定慧寺

可能是重檐庑殿的大殿与五重层次的藻井太过华美,让人难以想象这座岛屿上能有如此高级的古物吧。

除了铁瓮城所在的中枢之山与长江之上的三大名山,镇江城市与山的亲切互动还有许多:

比如镇江南郊的群山中亦有鹤林寺、招隐寺、昭明太子读书台等名刹胜迹,在府衙之南还有日精、月华二山势成龙虎,就连代表近代镇江被迫开埠历史的英国领事馆,也特意选中了云台山以居高临下。

古渡新潮

历史街区是一座古城的灵魂。留存大片历史街区的城市,会让游人对其古韵有更好的感知。

镇江还算幸运,虽然不像苏州、扬州对老城确立了整体性的风貌保护,但遗留的历史街区规模仍然不小,且街区风貌仍有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

西津渡古街,图源@镇江西津渡

镇江现存的历史街区都在西城外,这既有城墙内剧烈变迁的因素,更关键的原因还是镇江至迟在清代已确立了“西市东城”的格局,也就是交通口岸、商贸中心与人居密集处都在西城墙外的区域,这里正是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位置。

镇江早期的商业中心以大运河为核心,古城西南有在宋初成型的大市口,在丁卯桥还出土了与法门寺、何家村齐名的大唐金银窖藏,华丽恢弘的九百五十余件金器,充分体现了当年镇江城的富人们是如何豪横;而大市口、丁卯桥,都是依靠古大运河才发展起来。

昭关石塔,图源@镇江西津渡

到了明代镇江城改筑,以及清初改道运河入江口后,大运河保持在镇江西城外流淌,以西津渡、山巷为代表的西市区域也随之崛起。

1858年后,镇江划为通商口岸,长江航运加速了西市发展,现在大西路南还保存了这段时间迅速扩张的居民区,外观看着都是江淮特色的青砖小屋,细看会发现其格局还有着上海里弄的影子,土洋结合、中西合璧亦曾是镇江城的主旋律。

图源@镇江文旅

见证西市繁荣的还有仓储与慈善机构,宋元运河粮仓遗迹就位于西城外的大运河东岸,在西津渡铁柱宫和金山、焦山均设有救助沉船的救生会,山巷西侧还有一条三善巷,名称来自巷内的老人堂、盲人救济所、育婴堂三处慈善设施,与其为邻的是节孝祠与火神庙之遗迹。

开埠促进了江城西市的繁荣,侵略与抵抗与之相伴相生。镇江对外通商,毕竟是屈辱条约的产物,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唯一一座激烈抵抗的城市,正是不屈的镇江。

英国也由此注意到了这座本不以经济显赫的城市,在1858年《天津条约》将镇江强迫列为通商口岸后,又索性在1861年订“永租地基”条约将云台山下沿江的一百多亩土地划为租界。

二楼南书房,原为英租界工部局的旧址

图源@镇江文旅

山上英国领事馆居高俯瞰,沿江码头尽由外国公司所占,现在仍存的租界工部局与美孚火油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等气派洋房,均是这段屈辱史的见证。

有压迫必有反抗,尤其是向来刚烈的镇江。腐朽的清廷在进步者眼中也不再神圣,租界后云台山的另一侧为伯先路,路的西尽头为伯先公园,都为纪念孙中山同盟会之大将赵伯先(赵声)得名。

而伯先路就集中了镇江最精美的一批近代建筑,伯先公园内制高点的图书馆亦有希腊神庙般的气势,都是镇江以进步求抗争的昂扬姿态。

结语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